2025全国固态电池大会暨CVD硅碳负极材料技术大会
联系人:丁善书
联系电话:13820863302
电子邮件: ahsyslt@163.com
6月26日,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.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开始试生产。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,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151亩,项目位于芜湖经开区保顺路以东、东梁路以北。
项目将新建办公研发楼、生产车间、产品仓库及宿舍等建筑楼12幢,总建筑面积4.85万平方米,新购置各类生产设备210台(套),将形成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和2100吨硅氧负极材料的生产规模。
据悉,该期项目于2024年4月开工建设,2024年12月厂房建成封顶,2025年2月设备进场安装和设备调试。目前,一期设备已经调试完成开始试生产,预计2025年8月正式投产。
硅基负极材料在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、实现长续航和快充等性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,在高端动力电池、高端消费电子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。此次璞泰来该项目的试生产,将进一步推动硅基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,提升企业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,也将为芜湖经开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
01
璞泰来目前布局
产能规划与扩张
截至 2024 年末,公司已形成年产 20 万吨的负极材料产能,其中包括 15 万吨石墨化加工及 15 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。其四川生产基地二期产能将根据市场需求有节奏地投产,预计到 2025 年底、2026 年底公司将分别实现 25 万吨、35 万吨的负极材料产能。
不仅如此,为紧跟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扩张步伐,璞泰来积极谋划海外产能布局。瑞典紫宸年产 10 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项目已提上日程,前期规划工作有序开展。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公司规避贸易壁垒,更能贴近欧洲新能源市场,快速响应客户需求,深度融入全球锂电产业链,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。
负极材料研发
公司在硅碳负极领域已经具备量产能力,产品获得下游头部企业认可,已实现小批量出货。其硅碳负极产品已率先在消费电子、无人机、电动工具等领域批量使用,未来有望在动力电池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。同时,公司在锂金属负极方面,通过构建新型三维骨架结构,来解决相关产品枝晶、体积膨胀以及负极 / 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。
在锂金属负极研发方面,璞泰来致力于解决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、体积膨胀以及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等行业痛点。通过构建新型三维骨架结构,有效抑制枝晶生长,缓解体积膨胀问题,提升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兼容性。
与此同时,公司自主研发的锂金属负极成型设备采用先进压延复合工艺,已完成设备样机开发并交付使用,为锂金属负极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快充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,璞泰来同样投入到快充负极材料研发。目前,其快充负极新品已成功满足 6C 性能要求,并通过多家客户的产品技术认证,逐步实现规模化供应。该产品的推出,大幅缩短了电池充电时间,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,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扫除充电时长障碍 。
固态电池材料
在固态电解质方面,已完成固态电解质 LATP(磷酸铝钛锂)和 LLZO(锂镧锆氧)的中试,产品离子电导率达 10⁻³S/cm,产品粒度可控,并在四川生产基地完成年产 200 吨固态电解质中试产线建设。半固态电池复合膜性能可满足 eVTOL 等场景应用条件。
集流体业务
集流体业务被璞泰来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。公司复合铜箔在消费及动力电池认证上均进展顺利,2025 年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;复合铝箔第一代产品定位于快充数码类电池,已形成小规模量产订单,第二代产品正积极推进客户验证。此外,公司还开发出超强箔和网状打孔铜箔,提前布局高硅负极和干法负极市场。
设备研发与制造
在设备端,璞泰来主要围绕固态电池前段、中段工艺设备解决方案进行研发投入,已形成多业务线条的技术布局。
其固态电池相关干法成膜设备、干法复合设备、湿法涂布机等已取得订单并已部分交付。过去三年,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承接的相关工艺设备订单已超过 2 亿元,主要客户包括主流电池厂商、国内外车企、国内研究机构等。
02
目前国内的硅基(硅碳)负极产能
贝特瑞:作为全球硅基负极龙头,其现有硅基负极产能为 0.6 万吨 / 年,产能与出货量均位居行业之首。公司硅基负极材料覆盖硅碳、硅氧和新型气相硅三条路线,产品已开发至超高容量第六代,比容量达 2000mAh/g 以上。
此外,公司新建的 1.5 万吨硅基负极产能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释放,其宁波 4 万吨基地在建,印尼二期 8 万吨项目已于 2025 年 3 月投产,摩洛哥 6 万吨项目处于规划中,预计到 2028 年将形成约 5 万吨 / 年的产能。
杉杉股份:其宁波 4 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已在 2024 年底试产,部分工序当年 12 月已满产。公司是国内唯一量产纳米硅 - 石墨复合负极企业,硅氧产品已批量供应海外头部客户。其二期 3 万吨产能预计 2025 年底投产,未来四川遂宁 6 万吨基地投产后产能将跃居行业前三。
石大胜华:硅基负极规划产能为 5.1 万吨 / 年,居 A 股第一,现有 0.5 万吨高首效硅氧碳产能。2025 年 1 月底其第一批硅基负极设备已具备 5000 吨的产能,产品已实现百公斤订单出货,并在海外达成首批 1% 订单,预计在 2025 年动力电池领域占据一定供应地位。
璞泰来:四川 10 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已完成部分产能试产并全线贯通,配套的安徽 1.2 万吨硅基负极项目正在加速推进,预计 2025 年上半年首批硅碳负极产能将建成并投入生产。其硅碳负极初步投产产能约 0.15 万吨,2024 年底产能达到单月 20 吨,产品主要供应给下游头部消费电子客户。
国轩高科:已具备 5000 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,且肥东有 5 万吨纳米硅碳负极规划项目,同时在同步推进全固态 “金石电池” 量产,计划 2025 年能量密度达 400Wh/kg。
硅宝科技:2024 年其新型硅碳产品取得吨级突破,随着 3000 吨 / 年产能建设推进,公司正重点扩产预镁硅氧和新型硅碳产品,加速硅碳负极在高端电池市场的商业化进程。
上海洗霸:宜昌 5000 吨 CVD 硅碳负极项目正在推进中,其松江固态电解质产线已于 2024 年二季度试产,在硅基负极领域有一定的布局和发展潜力。
天目先导:是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高端纳米硅基负极等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。公司于 2022 年启动溧阳总部基地产能扩建,完全投产后产能可达 86000 吨 / 年,其中硅基负极材料产能 12000 吨 / 年。另外,公司还在河南许昌、四川成都布局新一代硅基负极材料生产基地。
兰溪致德:一期 500 吨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已于 2021 年 7 月投产,产品经过国内外近 30 家重点客户 1 年以上的试用,二期 3000 吨项目在积极推进中。